|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9 10: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mhpang007 于 2012-5-29 10:10 编辑
- a. N9 @. ~; e. i( W; z, |$ M& P+ J$ E/ Y+ S u/ ~5 {
王澍炮轰中国专业建筑师:他们生产了大量垃圾 ! x0 H w8 N9 r' |# r- `, [
2012-05-28 来源: 人民网(北京) . m; u# N: Y5 h8 e
5 U7 P+ V( R) s7 g: q
核心提示:“为何取名‘业余建筑工作室’?因为对于中国糟糕的建筑和新城市建设,专业建筑师需要负很大的责任,他们生产了大量的垃圾建筑。既然这样,那我干脆当一个业余的好了。”中国建筑师王澍,在2012北京建筑论坛上如此“放炮”。
+ Q: U4 O7 @: t# w4 a7 j2 F1 H! ^ ^, }3 H2 `& {
5 j4 k6 {8 q7 S
. z9 G( J* {: @
图为王澍与他的代表作宁波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n. {7 p( \9 L- O) r" C
, L7 e5 p5 x) q4 V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王澍,是因为其作品的杰出特性与品质,同时,也出于他始终致力于建筑的坚定与责任,那份坚定与责任出自于一种特定文化及区域的归属感。- e4 ~: _2 t2 T0 X" }
7 k% W" K1 I2 P9 Y0 D2 s0 t——普利兹克奖评审辞3 h" ]# ~0 o+ |5 u* i
9 e$ C4 }: O6 _8 m z8 j
$ A/ L; N2 w$ u" K1 r# X O我热爱我的国家,热爱我们的文化。在多年孤独地坚持之后,获奖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 d/ L3 x+ I& o——王 澍
( Q8 ~; ]* d% ?+ g4 C2 ]9 N8 x; z
. ~8 e! G; Z& ~$ M
我“恨”死象山校区了,费了很大劲通过考试进了城,却发现又回到了乡村。
3 G ]) Q/ H, |" b! i" \+ _& x, A. i6 w8 @——中国美术学院学生 a% q/ x T& [$ P3 {
2 V$ G% b7 [4 P R1 m: `- k# ]( B! u& |/ j1 `
“为何取名‘业余建筑工作室’?因为对于中国糟糕的建筑和新城市建设,专业建筑师需要负很大的责任,他们生产了大量的垃圾建筑。既然这样,那我干脆当一个业余的好了。”中国建筑师王澍,在2012北京建筑论坛上如此“放炮”。
+ P* v9 T. Q' v1 V: l8 _- o$ h5 Z3 L* R
一天后,5月25日,这位“业余建筑师”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颁奖。3 c% @! c! a# c3 k1 O, d/ G
2 c, _$ w" _5 [8 ]; W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美誉的普利兹克奖,自1979年设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颁奖典礼,而王澍,是首位获得该项“世界建筑界最高奖”的中国建筑师。: Y; O3 W. h& e! z# D4 [
5 t2 |( a+ T3 v' n6 P& t该奖的评审辞称“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王澍,是因为其作品的杰出特性与品质,同时,也出于他始终致力于建筑的坚定与责任,那份坚定与责任出自于一种特定文化及区域的归属感。”
* q$ U/ y: X7 E* Y O$ s! j' D8 h5 H" |0 ~
面对质疑,他相信,时间能帮助人们认清优劣,愿意自称“业余”
" H" C9 R( u( [3 {6 M- q$ E7 C
' l; v( W1 v/ y5 r4 _% }* C( i折桂普利兹克建筑奖,意味着王澍与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约翰·伍重、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贝聿铭等,一同载入了世界建筑史。# z! k+ p* l; g5 C
在颁奖典礼上,49岁的他,穿着标志性的黑衣,发表了获奖感言:“在多年孤独地坚持之后,对一个在获奖之前没有出版过作品集的建筑师、一个只在中国做建筑的建筑师、一个自称为业余的建筑师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 b4 }0 _8 r, }3 _
6 |% T/ E: d- |0 f- F那些他多年“孤独地坚持”的段子,近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学生时代便宣称没有老师可以教他、曾与建筑工人一起做工、每年只接一个项目、至今只做过一个商业项目、从不跟风西方潮流、热衷于文化保护……有媒体甚至用了这样的标题来报道他:“异类的胜利”。/ |$ B/ |6 y; t! _! t( s5 T* t
0 x' @% V& v' Q" I# ^2 M
对于这个“异类”的胜利,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的评价是:“在他的作品中首次看到了中国当代建筑的价值,扎根中国传统和文化,他的建筑语言如同其他伟大的建筑体系,指引我们的内心。”
# g) k% q7 M& ?2 |" V
- z/ `9 `& a& {2011年开始担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的张永和则称“王澍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证明了中国的建筑不全是平庸的批量生产和张扬设计的复制。”; ^, Q. e' z! K& {
8 E! g/ [4 F) O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旧砖弃瓦中“悠然见南山”;宁波历史博物馆的瓦爿墙,引得一位老太太4次前往追忆“家的痕迹”;唯一的商业作品“垂直院宅”,希望让困在钢筋混凝土牢笼里的都市人寻回邻里温情……凭借东方的一砖一瓦,王澍用现代建筑这门西方语言,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的传统与当下交汇所迸发的精彩。
3 R% [+ Z9 R# M6 }
* U, H! K5 R& M* ~“在全球化、商业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多是对于西方建筑和城市发展模式的盲从。很多外国学者比我们自己还关心中国是否有本土的新建筑。”于是,王澍一直有意识地远离“主流”。2 z( y! A/ S6 r, z o+ k1 C% a
4 k S7 M# G. |3 d |4 S( c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看懂这份“非主流”:宁波历史博物馆使用瓦爿墙,曾引来甲方一阵“怒吼”;不少杭州市民觉得“垂直院宅”长得很丑、楼里的公共小院落无人使用……但帕伦博勋爵说,“所有伟大的建筑一开始都伴随着质疑声成长,但时间能帮我们辨别它们是否伟大”。. u; E6 S, }2 n, L; ]. C" y) T5 T7 p
5 ^3 {# e3 w: D/ x7 q王澍的胜利不仅在于获奖,更在于“如果以10年的期限来看,很难发现哪个中国建筑师有自己稳定的价值观,因为他们总跟随西方建筑风格的潮流而变化。而我有着自己的作品脉络、独特的探索。”
1 E% o7 {9 E& W3 Z% {, M1 u9 c' o% e( ?/ D7 r+ i- r0 T1 R
面对潮流,他认为,对传统的破坏,让人们看不清未来: [9 a, @/ U6 V7 u+ z; ^1 M, m2 n
' Q1 l5 i" S0 Q9 K5 ^, c& ^% B# l
“我热爱我的国家,热爱我们的文化”。王澍这样解读他的坚持源自何方。* `: b; a6 z& {/ a- H
$ F$ g0 c2 @8 k! L' R5 l在他看来,自己的作品引发争议,是因为触动了社会的两根神经:一是中国快速的现代化城市发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二是在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后,文化能否自然地“被发展”。显然,他的思考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延伸出一个“新世界”。
" O7 S8 Q% {4 R8 v' x( \5 F3 x1 c! _) A! B6 @2 M( U' |1 I* G
在建筑之外的“新世界”里,王澍看到北京城1900年的老照片,会忍不住潸然泪下,“北京那些有记忆的建筑已经拆到不可再拆了”;他关注本土文化的传承,“你去复制别人,别人不会觉得有意义,他们想看到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国家,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模样”;他提出“中国文化是这个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它去追寻其他模式”;他更警醒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对传统过度破坏,就看不清未来”。! ?) S1 ?# e# k+ @3 J
* D5 o8 H9 d8 k& V# h谈起中国的当代建筑,王澍认为,“现在,大量的建筑使我们看不到自己的传统包括乡村文化。应该相信,多条文化线索并存对城市文化发展是有好处的。”" N. B& V. i, f3 q
* W/ x7 o% Y0 m- h
他从乡村中受益匪浅,于是在城市中重筑乡村建筑。中国美院的一位学生来到象山校区,一下子愣住了,“我‘恨’死这个校园了,费了很大劲通过考试进了城,却发现又回到了乡村。”" H# j$ J- y& p$ `
0 {, e6 N4 D. a. G+ u
王澍说,更生态的或者是更平民化的、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仍然大量存在于中国的乡村,“如果城乡的发展平衡或者是乡村被建设好,是对中国现在城市化最大的贡献。”
/ M/ @ ~8 V& R+ g* q& H8 [: T5 }: {& X, ^2 G% Y4 M5 G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对世界具有某种样本意义:如何既保持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将本年度的大奖颁给王澍,则表现了评委会对于王澍建筑思想的认可。' ?: S' q/ |2 F- E1 P) g
* q1 v6 c4 G, O- m7 G
建筑界“诺贝尔奖”首次将颁奖地点设在中国,也是因为“我们的使命就是来传播建筑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以及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一直会是世界建筑界最重要的地点。”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说。
! v4 k D" `: i' f/ L0 j6 I% I$ Y2 P; W' q1 B5 ~5 }( ?: u
“王澍获奖是众望所归,他是第一个获奖的中国建筑师,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帕伦博勋爵的这句话让不少人为之一振。
m# |) ]3 C3 F- P3 U0 b4 p
) s9 t. _ o- y. C* w6 }. H
6 M0 Z! O! p5 T& o0 f获得普利兹克奖,王澍成为年轻建筑师心目中的榜样。在2012北京建筑论坛结束后,他被很多年轻人围住,签名、合影、提问……“比我做几个作品更重要的,是会有一些青年建筑师看到,用我的方式还能生存。”这位“孤独的”建筑师已经听到很多后辈表达了像他一样进行探索的心声,他的一个学生,无偿给客户做设计,甚至垫付材料费,只因为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0 ^4 I! t6 U8 |+ {4 A/ y5 ~
, r& w4 a" I2 m4 i h) W7 {& k4 J
“中国的快速发展中有这么多问题,如果只有一种主流思路在解决这些问题是不行的,多一些‘异类’对中国的发展有好处。”这样的“王澍效应”,对于中国建筑界来说,或许比首位中国人获奖本身,更值得惊喜。- K0 ^- k: |7 ]
$ b* \! r. U/ Y6 G(本文来源:人民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