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 & g9 I! V3 U* G
孙景华
0 J r: V: w3 ? 当你依靠个人出色的商业嗅觉和交际能力,借一纸批文、一块土地而获得财富时,仅仅证明了你个人出色的人脉资源,却无法证明你是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家。# P7 ?9 r, z" E- u
当你习惯于信任周围的亲朋好友,不习惯信任陌生的外人时,你就无法超越手工作坊式的局限,从而无法走上建立大型组织之路。3 G0 h: P4 ^# O, [" h7 ]8 A4 q
当你习惯于控制命令式的个人统治,而不习惯制度化的组织管理时,你就无法摆脱组织依赖个人的局面,从而无法实现组织的基业常青。
+ s0 } x* Z {8 V ……
! K" G5 j# c5 G 这就是来自组织管理逻辑的价值——不懂“组织管理”并不妨碍赚钱,但却会严重阻碍企业组织的基业常青。2 Z8 R5 u5 ~! j; M
0 X( P! L7 |1 c- v F U/ h0 e+ s重视人脉资源胜过组织竞争6 @/ [8 ?4 ]5 |9 A) F
■被深度误解的“诚信为本”商业古训- y' e# Z8 V9 ^/ _
在中国传统的商帮“晋商”中,曾广泛流传一个诚信故事:当年,一位货主在晋商店铺中寄存了一批货物,因种种原因多年未取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法律合同条款而言,此事如果就此结束,既不存在欺诈问题,也不存在诚信的问题。但是,这位晋商却认为这是不诚信的行为。他千方百计地寻找这位货主的后代,若干年后,终于找到了这批货物主人的儿子,并把这批货物亲手交给了他。直到这时,中国传统商人所认为的诚信才真正得以实现。
" @6 ~8 p. l6 a; ]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商业的诚信为本原则,并非是遵循纯粹意义上的商业契约原则,而是遵守人际交往中的社会道德原则。对于中国传统商人来说,仅仅遵守市场交易商业原则的底限,并非是他们眼里的诚信,只有而且必须超越这个商业底限,进入到道德原则领域来衡量诚信,才算是中国传统商人眼里诚信为本的本意。
* @! g L; y' u5 X 借用梁启超先生“公德”与“私德”的区分法,中国传统商业所恪守的“诚信为本”原则,遵循的是人格信任的“私德”,并非社会秩序的“公德”。
" X( k' ]# C% F1 \6 C0 ]' a1 S8 \" h ■传统诚信是“熟人网络”的游戏规则
7 E/ N) E8 _% U1 }) k 为什么在今天看起来非常危险、极具不确定因素的人格信任,却给中国传统的商人和商帮带来了滚滚财源?
0 m; j" Q' E$ D6 L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流而非商业经济为主流的社会。农业时代的竞争往往是围绕土地、财富和权力展开的,不入流的商人、商业始终处在社会的边缘状态。竞争主体的不平等、竞争秩序的紊乱和竞争结果的非建设性,导致了官商勾结、权力寻租的泛滥,商业机会主义丛生。
l' E! l' D$ E s 在这种表面上看似混乱、无序、非理性的商业竞争中,其实隐藏着一种商业竞争的秩序、标准或原则,那就是必须成为熟人。在这样的“熟人网络”里,冷冰冰的、法律意义上的契约关系,并不会给中国传统商人带来滚滚利润,只有投入极大的情感因素,真心实意地结交朋友,最终达到高度的人格信任,才会因此而声誉鹊起、财源滚滚。1 G7 N9 o' p" x* @6 {* ]
“商业利润来自道德回报”的有效,是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相对封闭性。一旦封闭的环境被打破,道德的强大效力也就随之失去或是大打折扣。中国人从诚信道义出发、又归于商业诚信声誉的结果,也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市场交易循环,从而演绎出了一套完整的企业道德伦理建设的体系和方法。
% ^' e( [8 `& w1 f- d ■“个人财富”与“组织利润”并不是一回事, s8 m) L0 o9 K
一个中国特有的商业现象被忽视了——一个创造了巨额财富的伟大商人,与其所领导的企业的规模、产品、影响力,常常不匹配,甚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晚清首富胡雪岩富可敌国,然而,我们所看到的企业产品,仅仅是一些根本支撑不起其巨额财富的传统医药;即使是今天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以上百亿美元的个人财富,与比尔·盖茨同列全球富豪榜,我们却看不到与之匹配的企业规模、产品、影响力。
! x9 ?% r* q t2 m6 o& |, G 在这个独特的中国商业现象的背后,我们所看到的依旧是沿承下来的传统“商机意识”,即企业组织的利润并不是来自惟一的源泉“顾客”,而是来自于人际关系、资源占有、情感投资等多个层面。虽然这些不同层面的利润来源,看起来是那么的复杂,但其本质依旧是传统商人的“哪里有利润,就往哪里走”。
5 k# |( R9 p0 ~9 V/ i% S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商人可以创造巨大的个人财富,却没有能力创造出一个伟大的商业组织——他们的思维模式与赢利能力,依旧停留在“商人与客户”的关系阶段,事实上,他们所具有的情感投入、察言观色和人情练达的能力,所匹配的正是传统的一对一、面对面的传统商业赢利模式的要求。沉迷于“熟人网络”商业游戏的习惯,使得中国的传统商业组织,总是难以走向“陌生人的世界”,所以,无论中国传统商人有着多么远大的个人理想抱负,商业或企业组织总是难以真正做大。
8 B2 `/ H( P: l
/ e& [( `; k0 q# d3 s) [. g最高管理者“内圣外王”. z0 f/ i o5 x5 r1 s" C
■沿承至今的“内圣外王”制度安排' ^* i& t+ W) _1 A5 S" m; W' x
从企业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说,制度意味着两个层面的概念,一个层面是企业组织的产权制度;另一个层面是组织内部的各种规章。其中,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制度,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而衍生出的现代企业组织治理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组织功能开始强大起来,个人能力、影响力开始下降,从而由此实现组织的基业常青。" Q1 i3 S1 s/ |" f
现代企业管理如果不具备这样两个层面的制度,几乎是可不想像的事情。但这样不可想像的事情,却在中国发生了。原因只有一个,即:中国2000年来的各类组织管理,一直遵循着“内圣外王”的制度安排,几乎没有例外。1 `. i! K8 [6 @( J: s
从组织管理角度来看,“盛德大业”和“内圣外王”是在描述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组织管理者的实现途径,即:只有“盛德”才能成就“大业”;只有成为“内圣”才能“外王”。用现代组织管理语言来说,这是典型的组织制度安排。& A: E0 N, F& K$ e3 K- { I' {, T) ]
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在“内圣外王”的组织制度总纲的安排下,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解决组织管理者替换的问题时,中国传统组织管理依据“内圣”原理,衍生出了禅让制,即“内圣”的主动让贤。圣贤之人选拔圣贤之人作为接班人,由此一代接一代的延续下去,以此作为组织管理基业常青的重要手段。
1 C& j& `: k: z" M- \+ Z, J 那么,假如管理者不合格,应该怎么办?中国传统管理给出的答案是:造反!因为暴君“人人得而诛之”。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上,众多农民的起义或造反的行为,都是受到赞颂的正面行为。而中国的组织管理历程,也就在这样“推翻暴君,期待圣人”的循环往复中螺旋式地前进。
4 \6 w. D n) O y 没有了制度化的组织监督制约机制,中国人如何监督管理者呢?因为管理者被设定为是品德高尚、胸怀宽广之人,所以,“纳谏”成为了最主要的所谓监督手段。事实上,即使是在今天的中国各类组织管理中,也有着浓重的期待管理者能够听取意见、择善而从的习惯。( W. z% f' Z! }" r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因果逻辑% D8 g4 @( A9 h9 [! Z K+ r
在中国的各类组织管理历史上,最长久、最优秀的组织,从来都不是制度最规范、管理最严厉的组织,而总是表现为依赖权威魅力、矛盾缓和、人人自觉勤奋工作的组织形态。这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管理逻辑。# H y+ W/ a* a& r8 @! t
在今天的中国企业组织里,组织成员对于管理者的抱怨、责难、不满,常常表现为对现代组织制度、治理结构的强烈呼唤——这只是一个假象。事实上,被管理者是在抱怨组织管理者缺乏“内圣”品质,并不是在抱怨“内圣外王”组织制度本身。一个基本的管理常识是:制度管理只能创造一个公平的机制,但却无法造就出被管理者所期待的“内圣”。假如通过现代企业制度产生出来的领导人,依旧达不到他们心中的理想要求,他们依然会不停地抱怨、责难、不满。因此,与其说组织成员是在强烈地呼唤制度管理,还不如说是呼唤管理者成为令人信服的“内圣”。
! R l# ~/ \& r. Q! q" i$ M g ■“个人基业常青”与“组织基业常青”2 g* U7 g. A& `7 D/ [, [1 _* @
统治与管理,并不是一回事。个人统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事业的基业常青;而组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事业的基业常青。" V2 c/ N' r+ t1 [
现代组织管理的本质,是结束管理者个人的事业常青,从而实现组织的事业常青。但是,中国传统“内圣外王”组织制度安排的本质,却并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基业长青,而是为了实现个人统治组织的基业常青。或者说,他们所关心的组织自身的基业常青,需要一个特定条件,即:必须以确保个人的权威地位为前提。
% S) M1 k3 {4 @6 { 因此,在中国的现实组织管理中,“内圣修炼”往往成为了人情练达的代名词,这意味着人情练达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管理能力,因此,对于一个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来说,最重要是练好如何做人的功夫。这些“修炼”出来的所谓能力,既不面向组织目标、效益,也不面向组织效率、绩效,而是地地道道的处理人际关系、维护个人地位的能力。8 G$ f* Y6 o! V( k# S1 Q. F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制衡作用,非但没有阻止中国传统人治管理的弊端,反而衍生出了更激烈的管理控制权的争夺保卫战,甚至于企业组织的效率与效益,还不如实施制度管理前的人治管理时代,其原因就是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或称治理结构,严重剥夺了统治者的控制权,制造出了统治者个人权利与统治的危机。这不但使得组织内部的分工、授权、扩张,成为了一种奢望,而且使得组织外部的合资、合作、重组,也变得困难重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