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对新世纪初如何发展船舶科学技术的探讨5 O- ?0 {/ L. Q" k: ~2 Q, X$ X. d/ u* `
7 P/ D2 n6 s9 _
1 H$ ^- q/ q! v5 S- V
摘 要: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将成为世界军事经济竞争的一个炽热的领域。显然,船舶技术与船舶工业的发展正呈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必然面临严重的挑战。鉴于此,本文围绕船舶科学、船舶设计技术、船舶制造技术、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相关的问题从九个方面对如何发展新世纪船舶科学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
4 a/ ]; d: `) k, `关 键 词: 发展;船舶科学技术;船舶工业;竞争力
+ n s% `, f0 V, z* e% T9 z
* T. k& ]$ [: r& T% c 二十世纪后半叶船舶科学发展的速度显著加快,源源不断地支持着各类新船型的诞生。日、韩及西欧造船业把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船型技术与船用设备、仪表技术、增加船舶设计生产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作为发展的主线。世纪之交的近10年间,世界各国造船业普遍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加快造船产业的现代化改造,使生产效率成倍增长。
+ d, v5 P+ i! Z8 I' M8 V% M) k: c! w6 f
二十世纪末造船工业发展的新动向表明,船型技术正经历着一场频频更新的超越传统的变革,将从根本上改变二十一世纪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海上运输的面貌;船舶制造技术也正进入一个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新时期。同时,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将成为世界军事经济竞争的一个炽热的领域。显然,船舶技术与船舶工业的发展正呈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必然面临严重的挑战。虽然我国船舶工业的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的船舶科学技术与船舶工业的整体水平与世界上前两位韩国、日本相比尚有相当的差距。发展船舶科学,突破自主技术开发的瓶颈,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更新船舶制造技术,大幅度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坚定地实施"科技兴船"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在今后1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内使我国船舶工业的综合实力赶上日本、韩国,是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船舶科学技术与船舶工业发展应有的战略目标。 在上述的背景下,特此对新世纪初我国船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议。
. G3 F) m9 h4 m& Y' Q5 q5 J4 Q o, w6 K+ m8 D
1.应确立在本世纪头二十年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战略目标
- M/ Z O) ]0 U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别强调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国造船总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三位,产业规模和能力已成为世界造船业一支重要的力量,有条件率先实现翻两番,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振兴。前总理朱鎔基同志在2002年5月5日的批示中明确提出:"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就吨位比较)"。这是十分及时、十分有远见的。我国船舶工业必须切实抓住这一实现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建议明确地把"争取在十五年左右时间内达到造船吨位世界第一,在二十年左右时间内船舶技术与经济运行质量达到世界一流,实现中国船舶工业在新世纪的腾飞。" 作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 u( Q9 N1 u9 r. a$ `: e+ C- j6 S4 x/ s& H$ f
2.从确立新的造船理念入手,建设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造船模式,带动船舶设计、管理、生产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 B. ]( A t$ L 振兴我国船舶技术和船舶工业的最重要的举措应是使制造技术有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的造船企业首先应从确立新的造船理念入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核心提升力,以信息化带动造船工业现代化,带动造船设计、管理和生产实践。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2 n! r0 t5 w, T( c0 }, f& ~1)我国的骨干造船企业应主要把"数字造船"的理念作为实现造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水平。
( Y6 n+ E3 |. g. C6 C(2)着力建设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人、物、信息、资金、时间资源等广义物流的造船生产管理模式与系统,以信息流带动物流、以物流带动价值流,使资源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不断提高造船生产效率和经济运行质量。
% r$ v* V3 E ?1 E1 h" a(3)把"绿色造船"作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制造和环境保护全过程,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求。
2 u! P/ D& x) g, [(4)把标准化作为提高造船效率、把继续深化生产设计作为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重要基础,实现高效率、快节奏造船。& m; U! F9 ^- d" Y! M! p
( S# X9 U+ A! X( Q
3.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船型(海洋工程)和船用设备( s7 m" r6 d7 ~- J9 H* ~: h1 f
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坚持船舶产品总体技术与关键技术协调发展,增强船舶行业整体科技实力和水平;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结合国内外市场需求,分期分批安排研究开发项目;加强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推广和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组织重大高技术项目跨单位、跨地域的联合攻关,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地方、集团公司和企业等多渠道加大船舶工业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实施优秀常规船型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开发并举的产品开发战略。在加强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和海洋工程技术开发的同时,紧紧抓住占市场份额较大的主力常规船型(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等)的深入优化研究,创建品牌船型。将超大型油船(VLCC)、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大型LPG船、大型LNG船、大型自卸散货船、8000TEU 级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单柱式平台(SPAR)、张力腿平台(TLP)与海洋多功能平台、大型舰船等列入新船型重点开发计划;将绿色环保型船舶、压缩天然气(CNG)船、高速货船等新颖船型列入超前预研计划;从建立坚实的技术储备入手,循序渐进,减少盲目性,注意规避风险。对船舶设备,选准目标有步骤地攻克某些主动力设备、电力推进系统、船用自动化监测与控制系统、以及先进特辅机械的设备制造技术,实现国产化、本地化。逐步建立和完善快速便捷的售后维修服务网络,并与国际接轨、发展代理业,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出口。5 n6 p0 |8 G. L
, U, w+ x! v4 N. V% _
4.重视基础研究,加强统盘规划,发展我国的船舶科学技术1 D& g( e. `. r4 {: V" V9 E* G
针对技术创新力量不强、基础研究覆盖领域不全、研究队伍及水准呈现下滑趋势的现状,建议加强船舶科学发展的规划性,既结合船型发展的近期需求,更面对21世纪新船型发展的潜在可能,增强船舶力学及相关的共性技术研究。要把握世纪之交船舶力学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拓宽学科领域,实现多学科的交*研究,建议优先列入研究计划的有:船舶结构广义直接设计方法、设计原理和准则、风险评估技术、制造工艺力学、CFD技术、非线性波浪载荷、新型推进技术、高速复合船型技术、海洋工程的深海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安全性监测技术等。要加强科学决策,合理选择主攻方向,课题设置要减少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要打破行业保护和行业垄断,实行课题招标制,既出成果、又出人才。$ ~: J: k% s% @7 a/ D( T. W
7 B* `4 z( ~' [% S; [1 L0 s
5.从国家和行业的层次上规划和推动船舶科学技术的发展- u' v Y* ]( l' Q- \) s
在船舶工业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领导与主持下,成立由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的专业组,根据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牵引的原则,按照船舶科学与共性基础技术、船型技术、制造技术、配套设备技术及管理信息技术等五个领域制定我国民船科学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与具体实施计划。% }- q# J4 `0 g0 l, y5 t T' B$ E
" c" h1 \! l* T" D/ z# h% \( V6.在政策上实施调整,推动船舶科学技术和船舶工业的发展
4 O9 H k# B" ~# G* M6 _2 j 国家应通过政策调整,改变方式和重点,加大对船舶工业的政策扶持和支持,在继续实施国家直接投资,对具体产品的补贴、直接补亏等支持方式的同时,逐渐加大对科研开发的投入,重点支持基础技术、新船型和关键技术研究;应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优惠信贷和担保;应利用"债转股"等政策,改善骨干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本结构等。: t/ W9 z7 N6 k" v
# W- t) X. h' k# ~7.以坚定的决心与行动,建立厂所结合的民船技术开发力量与相应的科学的运作机制; j' l; D; M" l# p
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船型技术与船用设备、仪表技术。尤其应开发各种船型的设计规范规则、建立船型与性能数据库,应有重点地开发某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FPSO、张力腿平台与海洋平台的设计技术。必须有步骤地攻克某些选准特性指标的主动力设备、电力推进系统、船用自动化监测与控制系统、以及先进特输机的设备制造技术或国产化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经费支持的技术开发,其定向要有前瞻性,突出技术创新,着眼于长期效益,注重于提高企业的设计能力与制造水平。技术开发既要重视市场的导向作用,又要避免短期行为。结合船舶与设备订单的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的解决,应逐步过度到主要依*企业自身的投入。
2 c6 z0 [ U; L: V9 t5 ]6 h2 n
3 T% [8 Z( _; q1 D$ s8.军、民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进一步协调,互为补充
; l$ ]. z4 h* r. y, K" S3 N) \. i 军船与民船技术具有极大的共性,尤其是船体制造技术、船型性能与安全性技术、常规动力技术、电站、泵机 辅机技术。美国、德国已经开始把军、民船设计规范的研究统一起来,有关船级社已承担起相应的任务。因此,我国也有必要解决好前述的军民科研结构失衡的问题。
9 l$ I4 c% `" W2 T- _- R4 M4 K' F. h+ Q8 v' V! V
9.制造技术的跨越性发展,是振兴我国船舶技术与船舶工业最重要的举措
$ r# y7 i) ?; T; M& v, k 处于二十一世纪初,在千头万绪的制造技术改进更新任务中,作为战略措施,我国应重点发展骨干造船企业的CAM技术,建设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人、物、信息、资金、时间资源等广义物流的统一的造船生产管理模式与系统,并争取尽早围绕基于知识工程的船舶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开展预先研究,为我国的造船企业提前跨进敏捷制造模式阶段而准备条件。同时,应大力开展我国船厂设计与生产中的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工作,着力加强 些先进工艺技术的应用工作,针对这些目标,也应开展全国性的科技攻关。
- |: m3 o+ s s* O' f- A$ T% v: V m5 K: m
当前船舶行业形势一片大好,需求量日益增加,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船舶产业,因此船舶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当其冲。以上对如何发展船舶科学技术提出了一些建议,其正确性还有待于后来的检验,但是我们有理由坚信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 |, k9 Y. [: J
0 ?" T% f% M# g( K/ q参考文献:
`1 @1 ]& `, f- e9 f% e1 姜来根. 21世纪的海军舰船.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S) I M' b8 _' B# ]/ \
2 窦尚信. 船舶的今天和明天.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m) V+ g8 K1 W# t/ J2 C
3 剑治华.船舶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1 h# T( ^! s7 i6 o) \
4 q& l3 Q/ q+ H- ]
2 a+ X1 e5 u0 y2 ]
; Z$ g4 d* r2 ^0 \8 N, m5 ]3 [2 ^- N9 R+ d' L
[ 本帖最后由 清风明月008 于 2007-9-17 17:1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