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我读三国的时侯,经常惊诧莫名,在古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而三国中,有些人却表现的太过夸张,而且夸张的人还不少,从刘备方的诸葛亮,到曹操方的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司马懿(排名不分先后),袁绍方的田丰、沮授,吕布方的陈宫,孙权手下的周喻,鲁肃,个个料敌机先,感觉对天下了如指掌,这等人才,在乱世中,通常也只有一、两个,在后来的南北朝的时候,在谋臣中达到这种级别的人恐怕也只有王猛和谢安。而次级的人物,像程昱、董昭、刘晔、孙乾、张昭、诸葛谨等感觉也是非凡。想想,如果和这些人开打,我是只敢使用正攻法,因为自觉奇袭基本上都会被识破。
7 S$ w' `- |/ p! S. N在以前,我记得有人认为是乱世,所以出人才,但是同样是乱世,在南北朝十六国,以及五代十国等时候,根本没有如此多的人才。而如果是说由于三国演义的渲染,而让大家这样感觉,那么读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话,感觉反而更强烈了。而且在三国前期和后期的人才也对比鲜明,级别和数量大大下降。一直感觉很困惑。7 I" l" @, \* E& F$ |9 f* j. ?
前段时间,看《高等教育学》时,突然发现了一点东西,个人认为可能是个答案。请大家参考,欢迎讨论。
# q& N: u# v+ n8 T/ ~4 M- z在汉朝,最高教育单位是太学,而在历史书中多次提到,汉朝的皇帝重视教育,大力发展太学(如有记载“又上言:‘宜崇经术,缮修太学。’帝从之。”),
' Z! x* \ _) q, \8 x根据记载,在桓帝年间,只在京师,当时在校的就有三万余人。(见《后汉书》中有,“因此流言转入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四]并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曪重。”),乖乖。
& J h/ M5 Q6 m' w, |6 |而这些太学生们,毕业之后,如果没有走上仕途,则很多人会走上教育岗位了(如《后汉书》术士列传中记载,“唐□字子产,豫章南昌人也。少游太学,习京氏易、韩诗、颜氏春秋,尤好醔异星占。后还乡里,教授常百余人。 ”) ,像水镜先生也是自己搞教育的。如果说,当时在京就有三万 ,而后汉二百年,培养了多少学生呢?这些学生中回家搞教育中的数量应该也相当不少的。那么在后汉末年,读书识字的人数,我个人估计至少可能有五十万甚至更多,那三国初期的众多人才是建立在如此之大的基数上的。我想有这么多人才也是正常的。 i2 \1 f5 {8 t, y/ ]
再者,太学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官方强调的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在教学方法上,比较重视自学和课余自由研习,讨论和辩论这种教学方式也比较多。(这里是从方展画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一书中看到的),也对培养高级人才大有帮助。
8 Y( ~7 O2 w1 i, G0 u$ G( [而后来呢,我个人认为是由于战争的缘故,导致三国皇帝们忽视了文教,《三国志》中,提到太学七次,《后汉书》提到四十八次,而 没有提到过一次兴办太学。再加动乱,人口大减,四出奔走,自然人才比以前少多多了。
" ]+ `" l& U; X0 t j+ O8 R: t其后的晋朝南北十六国,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即使是保存性命也是困难,当然,人才培养方面,再不复后汉的辉煌了,加上门第制度的确立,更堵死了寒族的上进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