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内容简介第一部全面比较中日国力的扛鼎大作,2005年度中国最具震撼力的经济雄文!值此中日关系敏感,民族情绪高涨之际,《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一书,有助于国民更加冷静和理智地看待中日两国在现代工业化道路上的不同选择,反思自我的差距。) d' _1 s$ Y3 q$ i
本书作者钟庆长年旅居日本,通过其留日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从自然科学规律的角度,严肃批驳以吴敬琏、樊纲张维迎林毅夫茅于轼张曙光为代表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及其指导中国改革实践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其对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害处。本书提出,一个国家技术力是本族安身立命之本,日本产经联历史上誓死保卫技术力的信念值得国人借鉴。" S' X( w! t3 V# B3 |* d
全书比较了中日近百年历史上的重要转折关头的经济路径,并以西班牙、英国、美国、法国的工业化历程,以及对东亚神话、拉美现象、俄罗斯改革的剖析,揭示国际社会中西方发达国家重工业体系对其他国家进行弱肉强食的本质。作者以张扬、恣肆的思想,凌厉、另类的文字,纵横捭阖,使人在冷静的深思中爆发出激昂的爱国热情。
0 ?' r0 Y( i3 h: h4 c9 e# E6 z; U, s这是一部全面反思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全景式著作。作者以海外留学生最常见的两种行为——刷盘子和读书,来比喻一个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两种模式:前者指出卖简单劳动、以GDP速度为目标的模式;后者指出卖知识和技术、以技术力提高为目标的模式。要想求得国家的强大,就必须舍弃眼前的利益,专心致志发展技术力,而不是盲目追求GDP的增长。
8 n" V J+ n f! K5 j- a& T9 k本书在详细剖析了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心脏”——重工业体系——的形成规律和进化规律,并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与世界诸国,尤其是日本的经济发展史进行观察与研究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财富,民族安身立命之本,这才是真正的强国之路。2 ~7 U1 P4 G5 w% q9 s
作者提出,科学精神、长远眼光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动力。科学精神是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发现规律,不断修正前进的航向;长远眼光是要使民族的每个成员从心底认识到知识和技术才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民族精神则是集合民族全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拼搏奋斗。
7 X, ?1 F* [) i. P" B4 `' m/ ?1 [9 @! J9 m
作者简介钟庆,男,1970年出生于吉林长春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1988-1992年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电机专业。1992年在华中理工大学数控中心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留校任教。2001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东渡日本从事自然语言机器翻译研究。
7 V+ |8 Z% {- P本书目录
$ P& [. R4 S6 `& w前言 我的家和我们的国
0 j! ^- }- y, f& h序言 无法积累人力资本的国家将永远是一个穷国/左大培
1 n' H/ E# N1 C, Q$ v* h0 Q8 E第1章??高速成长的光和影
3 a Z/ x. R' a& c% T* Y6 p第一节??光# I1 \5 V. R5 ]
第二节??影
+ a$ g$ |5 J6 e& e第三节??中国企业的风光
# `' k7 e2 h9 ?9 [第四节??中国企业的尴尬
# `4 E; G* J2 m' k2 v, O( n第五节??如何跨越危机多发区?' D i( B9 q, X& K- n* K
第2章??刷盘子读书Ⅰ
\ a/ w, g, j* P h第一节??刷盘子,还是读书?/ `! Y% S& b5 O2 D* q
第二节??中日两国的战后再出发7 t) l- }; c1 U3 r& v: I
第三节??“以市场换技术”之痛
8 k$ q+ c" T* k4 J4 H% G' b4 }第四节??中国改革开放回顾
" n" v2 Q; h- G/ G# {' R) J2 s; d第五节??技术立国与日本产经联; V/ n% [, }5 Y$ v d
第3章??刷盘子读书Ⅱ5 }2 \, G* Q; ~" K" Z: n) x
第一节??什么是产经联?2 z8 j' `# z% Q: ]
第二节??斯大林时代和蒋介石政府的产经联
' V- X) Y- u2 F8 e3 T: S第三节??产经联——民族经济的永动机4 g8 X D2 B' B8 D/ ?0 ?2 K
第四节??个人积极性在产经联面前是渺小的
/ h; U0 v; X0 x0 g第五节??私人资本和自由市场无法形成产经联
& ^6 O0 h/ H% s5 W. O6 X第4章??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批判
/ b/ v9 u! V3 `第一节??“小学文化程度”的主流经济学家
/ p @5 n* s2 x" o n% f第二节??阉割“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
$ [! o( [6 L. l第三节??生搬理论硬削现实
* A# _; a' C C. S( W$ t8 D$ l9 n c第四节??百年“清流”嘴一张
! W8 n U! |* p. j1 Q第五节??中日两国学者们的“神”& h p5 w, R8 j
第六节??中国“文士”与日本“武士”
; V; y" @! N2 b2 c/ v5 a第七节??问世间钱为何物?
: H. M. N! o: v7 Z" F第5章??现代工业体系的秘密
% k3 l2 c: X6 g5 Q7 P1 ]第一节??工业经济的评价标准——技术力,而非GDP( K9 C6 F! K. C. V" x' x' M
第二节??基干产业——现代工业体系的根- m9 f9 A+ U h6 @$ v2 i3 ]& R
第三节??基干产业的两大特征——循序渐进和超级繁殖能力
* S/ w3 Z' q+ s) L# w) V: {1 N第四节??“人”在工业社会的两种选择——提高技术或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 @" U6 k; X( y! k1 \2 {
第五节??落后的根源——缺乏完整的基干产业& t: M7 ^+ P' K' i! `
第六节??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GDP区别, R6 K. }+ O! X
第6章??战火中诞生的发达国家
" |! m/ e) i2 X! d4 b& d& I第一节??西班牙帝国的兴衰# H0 Z& V+ q. k6 R4 o1 T
第二节??自由贸易的神话——英国的崛起& ?. R* q# s2 E& |
第三节??战火中诞生——美国霸权的形成- o6 [& @$ q9 T
第四节??突破日趋艰难——德国的工业化历程6 G. {* K( U ~
第五节??工业化的五个关键要素+ g# \! u$ ?( _5 x
第7章??后发国家的道路6 Q; J& @3 Q, p3 Z% z
第一节??重工业体系应放在国家战略的首位
% p: l, ]5 h7 G E第二节??西方工业化历程为何不可再现?$ Z0 n" X7 [ R' @
第三节??三条道路
* `2 v6 M/ I1 Y* {- Q" l2 S: J# h第四节??四大挑战% t- K+ O* {8 { {/ Q$ S* F
第8章??中日追赶路径比较
1 C3 |; ^- t2 a* I2 F6 x第一节??技术追赶的两类路径
: J5 X# b8 u9 _) Y第二节??19世纪的日本:从比较优势转向技术立国) n9 ], x/ Z. I3 b5 D
第三节??二战后的日本重工业复兴8 x0 v0 H3 a2 e+ Y, f9 \+ x4 I' ^
第四节??近代中国: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 ?" N4 Q2 S$ B" |8 s
第五节??1949年的中国' a7 j* p9 l+ @# N5 F: c
第六节??毛泽东时代:强敌环伺下的重工业之路7 E* L- y; O E ~
第七节??租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造船
/ ~, ?# ] y' \1 l第八节??突进消费社会
+ p, K0 ~/ E6 k5 ? V第9章??东亚神话与水际制造业
/ d, F; [6 E" i8 F$ E4 o/ S, ^第一节??东南亚诸国的水际制造业
* o* C% Y" {% @1 h/ w/ f+ n& Y第二节??水际制造业的虚弱体质
) a3 C/ X+ A1 i$ g6 l; w第三节??“东亚神话”破灭的内在规律
/ E% a# h+ Z( x, Y; T$ J& o第四节??消费品背后的深层工业实质" A& i: N. O2 u4 U5 P. s# M
第五节??文化革命和工业革命5 r2 t; H3 W' E. U' g
第六节??候补竞争者——印度9 F$ [5 t7 L/ [
第七节??新时期日本所谓的“共荣圈”3 Z5 \) P( A; L& b& U
第10章??日本的体制与工业化 q- A0 h0 K5 u- Z
第一节??政企不分的经济体制8 A$ N+ W9 J5 L! Q1 a q
第二节??财团控制下的政治体制
- S/ ~' J. N, v2 v. w第三节??产经联与日本平民的生活5 H6 r0 k$ J0 D' b+ D' i
第四节??日本经济改革的自我反思
4 `( {+ V) \0 j- @: ~! k# F第五节??自由经济和民主政治只是装饰品 G4 b* M- D; z9 y3 ]: r1 @
第11章??追根溯源# L% o2 J$ U3 {6 z9 y! ]
第一节 日本政军经一体化的封建社会和中国中央集权的自由经济' l/ N; r6 |' O. c
第二节 日本封建社会的身份管制
u) S" |& b: v第三节 寄生于领主的巨商
B) n2 D6 e7 `& q第四节 晚清文官数量和明治武士数量的对比
3 h5 E" k4 r0 z. W" {第五节 “中体西用”与“和魂西体”的差别在哪里?
4 R5 x$ J+ M( C) Q4 y7 k$ G# V第六节 中日两国的转折点——甲午战争
% G! o* L4 a- \# z+ U8 s第七节 日本十年军扩与中国“百日维新”
" D2 {% m/ c( T& N) d+ f第八节 没有变革对象的旧中国
- c, y: {2 B+ a. [" }4 k第九节 中国的新生7 h' |# B$ ~' R/ f3 \
第12章??打破历史的宿命
8 k, V% O5 |0 Q# p; x! {. P& n. q第一节 打破历史宿命的可能: `. T/ ~0 M- o @, ?
第二节 武士的刀与经济学家的理论
% M; E# i# s# s第三节 用长远眼光才能看到科技的力量
: J- @9 y# Z( q第四节 与民族精神共生6 L' k5 D+ Q6 I2 a1 V1 O7 w
第五节 从过去走向未来
! M" t, R" H. R) c1 S* r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