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全站
2天前
查看: 9398|回复: 42
收起左侧

[已解决] 请教齿轮个部分的算法(直齿变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2 10: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北唐山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们有一批活,可是只给了几个数据。不知到怎么加工了。
" ]& O# i% J4 G: r  M3 c" l模数为6 。齿数为18 外径132 " Q- u) _* l  l. ?; I% ^
和它咬合的一个齿轮 模数为6 齿数为18 外径为 127
; A) [3 r% V+ X; C那齿轮个部分的数据怎么算阿?4 M6 \/ m2 `3 D" o2 c
能帮帮忙不?
2 G* Y! T* v) c中心距?齿全高?公法线? 和跨测齿数?
+ E) _, l# G4 f/ N
+ k4 U# d" n  [+ ^% [因为看到了实物模数为6 齿数为18 外径为 127 齿全高是13.2。请各位帮忙算一下。是模数的问题还是别的原因。
4 T8 O! h9 e5 K/ N+ m
7 U8 ]! [3 L8 Q2 h4 z7 N
6 ^! O* [  N; U8 l4 f[ 本帖最后由 机械妹妹 于 2006-12-15 10:50 编辑 ]
发表于 2006-12-12 10: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标准中心距=(模数1*齿数1+模数2*齿数2)/2
, A) ], p: C0 w$ h6 i( N- M齿全高=2.25*模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10: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唐山

2楼的!

可是这个是变位的齿轮阿?
发表于 2006-12-12 10: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哦。那公式就记不住了,要翻书!!你在搜索里查一下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11: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可是没找到,能不能帮帮忙啊 ?
发表于 2006-12-12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原帖由 机械妹妹 于 2006-12-12 11:23 发表" d! _2 y- M+ B# A. F
可是没找到,能不能帮帮忙啊 ?
8 i* i8 l% r5 }! L
& f" w1 w0 a$ }  n$ h$ r  `" r
楼主看一下这个贴子:http://www.3dportal.cn/discuz/viewthread.php?tid=129342
% ~9 E; d3 O- e5 l
) ], `+ i" e4 \& A" D2 G 。楼主自己发过变位齿轮的计算软件,怎么还到处找!!!http://www.3dportal.cn/discuz/viewthread.php?tid=175434&highlight=%B1%E4%CE%BB%B3%DD%C2%D61 }! J1 _" o$ G5 _  M& n

' @# `( n1 Y  A[ 本帖最后由 飞侠 于 2006-12-12 11:4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3 收起 理由
hero2006 + 3 应助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6-12-12 11: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
中心距?齿全高?
0 H/ c' C, @: i5 P# @中心距=108
, X9 Z/ {  D/ S& v: V/ m! m齿全高h1=12/h2=9.5
发表于 2006-12-12 12: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
着急吃饭。; s& t: R, K+ I( q5 b  N
计算后其数据应为
& g( o9 B1 o$ s5 G
2 |* g0 h8 P- L8 y  z中心距=108
' D, t. X5 D  p8 U8 n齿全高h1=17
( [: h$ l! R8 K8 a% K* Dh2=14.5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3 收起 理由
chinajim + 3 应助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6-12-12 14: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
齿轮1公法线跨齿数 K1=24 ?1 Y8 g/ l) N0 }- ?; s% ?* f# f* j
  齿轮1公法线长度 Wk1=28.82054  (mm)
. B0 x7 x5 M- [# ~/ m- q% T; n
$ {* o( V( s& S  齿轮2公法线跨齿数 K2=2
- p& e8 T9 U# T+ a, {! m. o7 M+ f/ a  齿轮2公法线长度 Wk2=27.34302  (mm)
发表于 2006-12-12 23: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楼上的很棒,定
发表于 2006-12-13 03: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着急吃饭。
# l/ x  B$ m7 f) {. q! s计算后其数据应为
  b) B' G7 m7 Z, X( V  K9 x: E3 S6 ^# E) H% [" M
中心距=1084 s& O4 x. `# r
齿全高h1=17
& S- ~$ `0 _3 O! a: }h2=14.5$ S; t# A6 M( \. W( o- g; B4 Q

5 T0 G$ a$ L% o* ~晕哦!估计没人做的出来M6,齿全高h1=17齿轮!而且中心距=108,两个齿轮外圆又大怎么啮合!8 g/ Y" f$ g. o# c+ Y8 f  @
我的理解理论中心距=108。至于其他的我也算过呵呵,不会是机械妹妹想考大家吧!
# G1 Q9 [2 F5 ~  z因为两个都有变位,所以是按角度变位齿轮来计算!由于有齿顶高变动系数的影响
: O: k5 F- T2 l" ~! L) U$ g我的计算:
0 M% [2 u3 Z4 P小齿轮基本参数:      M:6  Z:18  α:20°  β:0.°  X1:1.547
1 J8 a" Y2 E1 o& j! \大齿轮基本参数:      M:6  Z:18  α:20°  β:0.°  X2:1.964
8 i# _, d6 T( d3 q+ t$ y2 A) P$ \$ N小齿轮精度等级(GB10085-1988):777FJ: R2 T8 ]/ d3 w
大齿轮精度等级(GB10085-1988):777FJ  S* w* }2 ]' ], e6 y) l
端面模数mt:6
9 @8 B+ l( e& j/ s端面压力角:20
5 J' u2 D0 e$ r# {& {% @理论中心距A0:108
% g  F9 ^# F3 _实际中心距(工作中心距)A:123.2801153661942 ?% e9 H9 b  v+ y' r
中心距变化系数y: 2.546686; I' C* M; z5 _* h, |
补偿变位系数(齿顶高降低系数)Δy:0.964314  d+ X6 m9 C6 A
两齿轮变位系数总和XΣ:3.511) @) k9 z+ H) r5 R" V1 ^$ U5 {- C: l
法向啮合角:34.5914407241351
4 ~! y1 ^1 v  @. ^* k' Z4 Q" H端面啮合角:34.59144072413511 O; H+ |" H+ M3 R& {. p/ C
法向周节:18.8495559215388
4 s+ v: R, }9 F几何尺寸计算:
7 n0 ^; ^9 g$ ~3 E. ~  @当量齿数:    小齿轮18.00000    大齿轮18.000006 x3 r2 j2 q/ b) I- C
分度圆直径:  小齿轮108.00000    大齿轮108.00000, B# d, n2 a: Y( L
节圆直径:    小齿轮123.28012    大齿轮123.28012' U& L8 I- b. R9 r
齿顶圆直径:  小齿轮126.99223    大齿轮131.99623" X) @5 v) E# u# m; L' p
齿根圆直径:  小齿轮111.56400    大齿轮116.56800
7 F2 A+ C. V" G3 [; S# U8 l: W: P2 S, u全齿高:7.71412
; f) D: `0 z: F$ g& U* M, C/ y角度变位齿轮,按节圆直径给出齿顶高和齿根高.
1 l( p, `; J/ p5 R+ D齿顶高:      小齿轮1.85606     大齿轮4.358066 M' y0 l0 L& B+ f0 J# [: y
齿根高:      小齿轮5.85806     大齿轮3.35606" a: j# m- |( |
基圆直径:    小齿轮101.48680    大齿轮101.486806 d1 r; _- j  _$ q0 t9 J; g* X
基圆当量齿:  小齿轮18.00000    大齿轮18.00000
) r8 h8 P4 \2 q: a7 @跨齿数:      小齿轮3           大齿轮3: L/ m& a: c' b; Q$ J9 H
小齿轮公法线长度:52.1438317221506(-0.078/-0.159)
! h  M6 \2 z8 O3 }7 w) K大齿轮公法线长度:53.8553005193522(-0.078/-0.159)" o# j( w& E2 s
┌─────────────┐
9 e9 C. B$ t( R6 c# d│     各项精度公差值:          │  _6 N5 s- F* z5 {
└─────────────┘
- v# b9 G4 g) N6 I) ]$ U第一公差组:2 X) O0 i# h0 H
1 切向综合公差F′i:             小齿轮0.077     大齿轮0.077
; N& i4 a) Z1 y3 `$ k2 齿距累积公差(周节累计公差)Fp: 小齿轮0.063     大齿轮0.063
. I! s* v  w; [# ]% n3 K个齿距累积公差(K个周节累计公差)Fpk:小齿轮0.036(3)     大齿轮0.036(3)( C+ L" Q* b! L. [* S' a+ h+ R2 p: e# S
4 径向综合公差F″i:             小齿轮0.056     大齿轮0.05600- X5 p8 Q& h6 \+ `2 I& }
5 齿轮径向跳动Fr:               小齿轮0.040     大齿轮0.040) F. _9 ~4 X9 O5 B, d6 C
6 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Fw:         小齿轮0.028     大齿轮0.028
* X  U8 p  {5 G& i! Y+ p: d( }3 T第二公差组:: i; |5 r* W8 w( u$ E/ T' c
1 切向一齿综合公差f′i:         小齿轮0.0192    大齿轮0.0192$ T) x9 L5 I5 Y
2 径向一齿综合公差f″i:         小齿轮0.025     大齿轮0.025% M4 b5 J0 @5 s
3 齿形公差ff:                   小齿轮0.014     大齿轮0.0144 R8 |+ A+ u' k4 R7 o  a5 r6 p
4 齿距极限偏差(周节极限偏差)fpt:小齿轮±0.018   大齿轮±0.018
9 b5 S: W+ {9 `+ B' F5 基节极限偏差Fpb:              小齿轮±0.016   大齿轮±0.016
2 Z0 X6 |3 @3 E  Y第三公差组:1 G- R% L6 K' C
1 齿向公差Fβ:                  小齿轮0.011     大齿轮0.0113 p+ W, F4 @+ u7 Z4 X% l5 F' e
其他:
' C. j8 _- u0 s: H" s( j0 q1 中心距极限偏差fa:±0.0315+ C* S9 v% Y0 _4 W- Z, q
可是我也晕了,全齿高:7.71412?????????端面啮合角34°35′ 30″????????+ Q9 p. v& X" Z3 ~* @
* Y4 T1 ?7 U0 t
这个变位系数和太大了(两齿轮变位系数总和XΣ:3.511)??????( P# [3 A' A) z
虽然这样齿轮倒是还可以转!^_^( F% y& M/ Y5 E
机械妹妹会不会模数有问题???????数据有没有搞错?, v' r+ ~& K( w, o& _0 x$ ?

  W! X) y3 Y6 Z( B[ 本帖最后由 lalawo72 于 2006-12-13 03:2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5 收起 理由
hero2006 + 5 专业人士,内容详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6-12-13 09: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
模数为6,全齿高:7.71412?
5 `$ \2 O% c# O7 s/ s4 I, L# X! X2 |. [% f+ B
齿全高h1=17
4 Q% Z2 K' D: m# @, U  Yh2=14.5
% ]1 H( p( x2 w中心距应为131。4 b! q4 J0 s  G; l% ~

% e1 r/ a% ~& W; r2 A% r6 L  v[ 本帖最后由 shifeng18 于 2006-12-13 10:44 编辑 ]
发表于 2006-12-13 11: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请lalawo72兄弟校核以下重合度。
发表于 2006-12-13 12: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原帖由 shifeng18 于 2006-12-13 09:48 发表) K+ T! R- P: m
模数为6,全齿高:7.71412?/ N' H. L, B6 {% {; |& `0 b/ }. j
# X& l3 A: {" S: V3 w* w
齿全高h1=17
$ A1 ^8 J( k7 I* K+ Yh2=14.55 Q4 M9 o2 ^  a. r7 `/ r
中心距应为131。

6 A0 r/ V/ X+ M( b' T5 @9 i3 a$ n9 A齿全高h1=17????????呵呵,有这种M6滚刀???????9 x' ^; Q! Q+ L+ W/ F! _
如果单独的齿轮加工都好办!$ O2 p. c& t5 M! [
机械妹妹给的条件太少,5 m9 ^! P6 p7 C" D
“请lalawo72兄弟校核以下重合度。”  s) C; k8 b, C  y. x- F
我也没校核过,只是根据条件凑出来的!复制下来得目的就是让大家看看!本来我就不相信这两个M6齿轮啮合!
+ j9 }1 |) C, r0 X" |
! l) o4 b. h% ^$ R引用“齿轮1公法线跨齿数 K1=2
7 y- ^0 E, X$ r$ n/ g  齿轮1公法线长度 Wk1=28.82054  (mm)
& w8 Z9 i$ [: ~0 a0 N4 p/ q+ M2 v/ n8 X% ]9 M
  齿轮2公法线跨齿数 K2=25 _9 o1 d' R( K* k3 n
  齿轮2公法线长度 Wk2=27.34302  (mm)”6 [/ P8 C" E) y* C5 Q5 K* i7 ^# W
既然外径为 127 ,那就是正变位,怎么Wk2=27.34302 小于外径为120的标准齿轮!!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3: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唐山

感谢!

谢谢各位的帮助,就这么点数据。我也正发愁怎么弄呢?我没考大家。
发表于 2006-12-13 13: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
根据经验计算的数据,没有按公式计算。我想公式不能计算。中心距为117mm好。& v, T1 [9 ^3 S
我认为这是高变位齿轮,并且拉大了中心距。因为不是标准齿轮,标准刀具是无用武之地了。" d% Q  A5 v( [1 V# H8 Z
外委应有图纸,或有实物。损坏齿轮也可以测试复原数据。请向委托方所取原始条件。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17: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shifeng18

谢谢你。我想办法找到实物在向你i研究一下。
发表于 2006-12-14 09: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根据你提供的外径数据凑出中心距和变位系数,这一对齿轮基本上是不能啮合的。会不会数据有误。
/ w8 J+ T1 _" ^* D3 G5 F" y- V2 k9 B  h
- V4 N" s& P# M  W# F[ 本帖最后由 lhf999 于 2006-12-14 09:12 编辑 ]
chilunjisuanbiao.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5 10: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唐山

大家看一下!

我有其中一个齿轮模数为6 齿数18 外径127  齿全高13.2 。请各位帮忙算一下。是模数的问题还是别的原因。
发表于 2006-12-15 11: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估计这个齿轮是径节制的齿轮,径节=4,相当于模数=6.35,最好测量一下公法线长度(标准的应该是跨2齿,48.46)。如果是美国的,它的径向间隙系数c*=0.157,齿全高计算结果是13.7,和你的测量结果比较接近。! j2 j8 n! y4 c& t6 B; m% |5 ]2 p: ?

7 M  U( e% E1 J3 _# @. q) H( E《齿轮手册》的《齿轮测绘》一章里这方面的数据比较多一点,可以参考一下。
/ q# ^6 k/ }7 X1 M0 F3 N: v) v
( a* K$ [% T! w& N3 O  `[ 本帖最后由 lhf999 于 2006-12-15 11:2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3 收起 理由
hero2006 + 3 应助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5 15: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唐山
十分感谢大家。。。。。。谢谢。。
发表于 2006-12-15 22: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
按新数据计算后齿轮几何参数应为# v7 K7 p- t4 |6 F* ?8 L/ H  a% M
  模数(法面模数) Mn=6$ e1 t" q: {) `
  齿轮1齿数 Z1=181 j! r% y& @  F( m2 z5 z% e& {
  齿轮1变位系数 X1=1
1 M% y  c; b' p+ H9 s  齿轮2齿数 Z2=18
. b; n8 q' a; e  齿轮2变位系数 X2=0.584
3 W  W5 D, G* e8 U" |" q4 p: U# G7 N  总变位系数 Xsum=1.6
1 l* y. o* ~% Q8 C- a0 h  标准中心距 A0=114.4  (mm)" V0 M, W5 z& J4 \( Y: E
  实际中心距 A=117.5  (mm)/ p! v; m+ R4 i+ a8 K7 u
  总重合度 ε=1.59692
% l7 i1 |' Y  }8 ^5 o9 k  ]. m1 K; U" f1 x5 Z
  齿轮1齿顶圆直径 da1=132  (mm); r4 s$ r" |7 X6 F( r$ V
  齿轮1齿根圆直径 df1=105  (mm)- X8 Q. [) R: E3 z3 ^  ?5 n& C. w
  齿轮1齿顶高 ha1=12  (mm)
8 o# x3 j" D7 R/ u# O2 K  S  j  齿轮1齿根高 hf1=1.5  (mm)
' l. r2 e8 W) H5 ]; d+ O1 L       齿轮1全齿高 h1=13.5 (mm)
" K0 |% U% V3 u4 V+ j  A+ g( p9 i2 h  H6 P
  齿轮2齿顶圆直径 da2=127.008  (mm): m% ?+ B! u% {( ?: F  a
  齿轮2齿根圆直径 df2=100  (mm)
  ^9 z4 {* W* L6 n! T4 V  齿轮2齿顶高 ha2=9.504  (mm)
: K7 o% G$ Q& s, n' H  齿轮2齿根高 hf2=3.996  (mm)) H8 M' Z/ r- k& n# x" d5 p
  齿轮2全齿高 h2=13.5 (mm)
, D4 l2 P+ k: R5 I: H
+ i7 u& T: k' P/ c9 I7 n  齿轮1公法线跨齿数 K1=4
' h$ x; ?; A6 s8 G" x6 P  齿轮1公法线长度 Wk1=67.612  (mm)& Z8 b' [7 u% X7 z

- t( K. I, E' ^* ?4 m) E5 b  齿轮2公法线跨齿数 K2=31 ^  U# S1 i$ Y' t
  齿轮2公法线长度 Wk2=48.191  (mm)
9 y' C: J3 d, o. P( N还是我的观点。高变位齿轮,拉大了中心距3mm。6 y/ i( h' ~0 v2 W# f+ R: U+ P$ S
不知齿宽,不知功率,所以不知材料,不知弯距、强度。
5 y9 f% i9 x4 J$ B- I" O7 V. p
0 C& s- R8 F# T0 D* d4 c& U[ 本帖最后由 shifeng18 于 2006-12-16 08:48 编辑 ]
发表于 2006-12-16 02: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原帖由 机械妹妹 于 2006-12-15 10:57 发表. F2 H- K1 X. n  |6 }
我有其中一个齿轮模数为6 齿数18 外径127  齿全高13.2 。请各位帮忙算一下。是模数的问题还是别的原因。

4 t1 ]+ h" e) A有了实物就好测了!就按单个齿轮测绘!无非就是测量个公法线W3,W2后计算基节与基节表对照,确定模数和压力角!用公法线推出变位系数!呵呵,我想多半是M6!
1 |! a4 u/ Z5 I' O再次申明:我不认为两个M6,Z18的齿轮相啮合!3 q2 q# `9 m( u! H6 x/ U5 m

7 k* w' ?6 M; i3 t" A% A3 J[ 本帖最后由 lalawo72 于 2006-12-16 02:5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3 收起 理由
hero2006 + 3 技术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6-12-16 02: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原帖由 shifeng18 于 2006-12-15 22:06 发表
1 a' I, z! h6 E按新数据计算后齿轮几何参数应为
1 l* q- C- N( N; Q& @+ s& a9 g" I: }  模数(法面模数) Mn=6
" C; h) D; h( ?/ p0 X  齿轮1齿数 Z1=18
% o3 h- E5 Q0 d, J$ f9 @( D  齿轮1变位系数 X1=18 q' t/ F) J8 |/ H3 q7 v
  齿轮2齿数 Z2=18; q+ l9 X5 {) `4 {$ k
  齿轮2变位系数 X2=0.584
; j* w1 G, O. L2 ^: w, A/ A% w  总变位系数 Xsum=1.61 l  {* [7 L" `8 ^
  标准中心距 A0=1 ...

, B5 L2 e1 q' C7 X2 i& n8 r% e老兄!不懂的话不要装懂!
发表于 2006-12-16 18: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甘肃兰州
机械妹妹:* c% b  ]9 H5 V5 ?
因为7、80年代或以后都是拆齿轮搞技改。没有正规的计算,并且执行机构要求一定的轴距。只要能传递动力及旋转就达到了目的。这样就形成了不正规的齿轮传动,并延续下来。按我的计算传递动力及旋转肯定没有问题。但是是否合乎原中心距就不好说了,我想差别不会太大。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