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3-25 09: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注塑模具
第三章 塑 件; q; j/ w W0 y' e1 T& K
一﹑塑件的基本内容! y4 V1 R# o1 a2 L# r; @
1.立体空间内容﹐几何结构﹐尺寸及精度。
. u, r M% [* v) m W- | 2.塑件表面的内容﹑标记﹑符号﹑文字﹑表面图案﹑图形﹑粗糙度。
$ z4 E7 S. P3 p9 S, `) E6 `8 h: ? 3.静态﹑动态性能﹐机械﹑物理﹑化学等性能。
2 C* ^( M3 N- V7 y: P9 V! {7 R 4.环境﹑人机工程。: y0 L( p4 H' C7 `! |2 s
5.塑料的选择。
+ i; {+ ~( q3 ?; J 6.成本﹑价格。
, u/ \; L+ z0 w+ R/ m 7.成型模具及成型方法实现的可行性﹐经济性等。# I' R; H z& }1 G& J! F
二﹑几何结构及尺寸精度
6 V& M; d* F: f* c' u. h 1.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设计。& N$ X' ~) ~+ P
1-1.形状﹕塑件的形状应尽可能保证有利于成型原则。
" n' q4 Z# C( @% ~8 |' c 1-2.脱模斜度﹕由于塑件冷却后产生收缩﹐会使塑件紧紧包住模具型
2 T, @ _2 k# t \4 B; h/ a; a2 h# k( } 芯和型腔中的凸起部分(主要包模仁)﹐为了便于取出塑件﹐防止, ]. r) {' X$ f
脱模时撞伤或擦伤塑件﹐设计塑件时﹐其内外表面沿脱模方向均应具有足够的脱模斜度。6 [! w, D, l( r! V l
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q b& g" ~; u! U" j* v) T a.压缩成型较大的塑件时﹐要求内表面的脱模斜度大于外表面的脱* W% I U8 B. D% s
模斜度。6 N0 Y0 Z4 Z+ Y6 h9 h& d4 u
b.常用脱模斜度值为1°~1.5°﹐也可小到0.5°。
* J7 d0 H4 m g# Y2 P$ ~5 x c.对于高度不大的塑件﹐可不取脱模斜度。0 P) {6 p5 L0 `- W7 I$ t
1-3.壁厚﹕塑件的壁厚与使用要求及工艺要求有关。# e; n& i: L! z
a.在塑模成型上﹐壁厚过小﹐熔融塑料在模具型腔中的流动阴力较大。
3 D8 E: e9 U; ] b.壁厚过大﹐会造成用料过多﹐增加成本﹐且会给成型工艺带来困
/ z4 X" p; r2 G7 m( s- m9 K; D( H 难。在塑件上还会产生气泡﹐缩孔﹑凹痕﹑翘曲等﹐影响产品外
, l/ A. E! C/ R( z+ P& p" M& } 观。
- x* z* ]6 e2 e c.在成型工艺上还要求塑件各部位的壁厚尽可能均匀。
( m) y8 ]/ O8 A* M- y6 V. h 1-4.加强筋﹕它是塑件中经常会用到的增加塑件强度的办法﹐其优点﹕
9 X5 l& j8 M+ `5 H" ^3 p9 Ma. 使塑件壁厚均匀﹐即节约了材料﹐又提高了强度﹐还可避免塑 2 U3 @1 j, x. U$ O! U7 \) |
件中外观缺陷。
- H9 F8 I* C: J) y b.增加塑件的刚性。
& U$ v$ |& K8 ~! ^# o; }- E c.沿料流方向的加强筋还能降低塑料的充模阴力。; X2 A& `7 j1 j3 J5 l
加强筋的设计要求﹕
6 E& R( _) E' a' p( oa. 为了增强塑件的强度及刚性﹐加强筋应设计得矮一些﹐多一些
8 I+ s; O( Y4 q r5 Y为好。
* b9 ]6 _4 C) F( L7 H$ Q4 F b.加强筋之间的中心距应大于两倍的壁厚。9 `) y! y( J+ n( c$ P
c.对于薄壁塑件﹐也可将其设计成球面或拱曲面形状。0 V, j/ v3 y; ~+ ?
1-5.支承面﹕以塑件的整个底面作为支承面是不合理的。通常利用的
( C7 t0 m6 Q4 a 是边框支承或底脚支承。$ v% N+ h/ b* F* C$ N3 W
1-6.圆角﹕塑件上除了使用上要求必须采用尖角之外﹐其余所有转角1 a; P" D, X) {2 L+ s
处均应采用圆弧过渡﹐因为尖角处易产生应力集中﹐影响塑件强, k% t7 G7 X2 `3 P$ o" L
度。采用圆角的优点主要有两方面﹕
. Z, |# y; K3 O; q$ j a.避免应力集中﹐提高了塑件强度及美观。
5 _: R- i4 ~% @ b.模具在淬火和使用时不致因应力集中而开裂。9 D' ^: s) q+ i: X0 G
1-7.孔﹕塑件上的孔是用模具的型芯来成型的﹐在设计上应注意以下( M- k8 A; G& s; b9 u% U+ W
几点﹕
5 U! \* |& q0 r4 H; h: ~4 ` a.孔应设置在不易削弱塑件强度的地方。
1 R% `3 S5 j! `+ G% W7 o0 w b.在孔之间及孔与边缘之间均应有足够的距离(一般应大于孔径)。
% [# ]+ Q4 d- Q6 ?2 Q2 l0 y! f c.对于盲孔﹐在挤塑或注射成型时﹐其孔深不得大于孔径的4倍。. g4 E: Q) b% I- M1 p' B$ P( t
1-8.合页的设计﹕合页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
/ X7 U. q5 F! W2 g) \6 Wa. 对于塑件本身壁厚小的中间薄膜处应相薄﹐壁厚大的﹐薄膜处应7 }7 [/ l3 g1 Z$ G7 m" n
厚一些﹐但不得超过0.5mm。
: O2 w0 G0 g; h b.合页部分的厚度应均匀一致。
- T! A! L2 [4 `" v c.成型时﹐塑料必须从塑件本身的边通过中间薄膜流向另一边﹐脱
, B& i* b1 [; T. o/ L# {% _ 模后立即折曲几次。
4 M- \2 w) p' k, |6 ?1-9.止转凸凹﹕塑件上设计的止转凸凹一般是为了便用握持和塑件成
; b1 Q6 C& P7 B6 t4 T9 H9 s f型后易于拧出﹐在设计时应当注意﹕凸凹纹方向与脱模方向一致) [0 y, B r1 h' @) ~
性及模具便于加工性。$ Q, w* O' U% |& g
1-10.螺纹﹕
; z" m( Z$ g' ]( U7 ?8 |* G9 g& h a.塑件上的螺纹可以模塑时直接成型﹐也可在模塑后机械加工成型。/ ~, c7 p& L2 r7 w5 E- U0 P
b. 模塑的螺纹其外螺纹直径不宜小于4mm﹐内螺纹直径不宜小于
8 Q9 o8 B( n, P# | 2mm﹐精度不高于3级。% _, X$ t% F* t5 S3 h! ?
c. 为防止塑件上螺孔的最外围螺纹崩裂或变形﹐应使孔始端有一深5 g" P9 `! j8 E* _* U9 `# {
度0.2~0.8mm的台阶孔﹐螺纹末端也不宜延伸到与底面相接。7 J3 H) @1 |1 a0 |5 _' k9 h! D
1-11.齿轮﹕, o" K( U' `' L' n" l7 C
a.齿轮各部分的尺寸有如下的规定﹕+ n0 _( j( ^5 D1 S
a-1.轮缘宽度最小为齿高的3倍。3 G: L: N# \! } ]( ]: j
a-2.辐板的厚度应等于或小于轮缘厚度。/ ~4 u' H8 R5 z& Y" J# ]' m+ P; U
a-3.轮壳厚度应等于或大于轮缘厚度。' Z% l) ~% ?1 t7 {9 h0 K) X* Y
a-4.轮壳外径最小应为轴孔径的1.5~3倍。7 o) V. Z0 ?3 C4 A3 ^
a-5.轮壳长度应相当于轴径。0 r1 e, O6 r& l" M" y1 {
b.在设计齿轮时﹐还应注意﹕" k2 E: f" f' p
b-1.尽量避免截面的突然变化。, g/ v# Y1 O, @! Y7 x. V' @
b-2.尽可能加大圆角及圆弧过渡的半径。' q- v8 k" D6 `; c0 z. l4 q9 {
b-3.轴与孔尽可能不采用过盈配合﹐可采用过渡配合。1 ~6 n9 X. I: J2 k3 ~! @
1-12.嵌件﹕
' @% b6 B- U% l 嵌件的用途﹕1 p: q4 n. u- [1 ^, {! b4 l4 u7 C5 |& e
a.增加塑件局部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导电性﹑导磁性。
1 P7 E9 L( b, d1 R1 }0 Z b.增塑件的尺寸和形状的稳定性﹐提高精度。: S* |: |" \, C1 r- B( l$ g
c.降低塑料的消耗及满足其它多种要求。
* F, x. H# i, S1 p# l 2.嵌件表面形式﹕菱形滚花﹑直纹滚花﹑六边形﹑切口﹑打孔﹑折弯﹑
3 ~4 Y( q2 J" {' W 压偏等。5 j+ y/ n$ y4 L, j
3.嵌件的设计要`求﹕& f) b! r: K0 _* ^. ?$ k, Z, D
3-1.为了防塑件应力开裂﹐嵌件周围的塑料层应有足够的厚度﹐同时
6 ?( k3 T" j: e" a- l. ^' a; t. C 嵌件本身结构不应带有尖角。$ s' D! L% {/ Z7 l7 p
3-2.单侧带有嵌件的塑件﹐因两侧收缩不均匀﹐造成很大的内应力﹐$ [, c, l8 y( C
会使塑件产生弯曲或断裂。# R8 Z/ E' _: F( S, y- X
3-3.为了防止嵌件受到塑料流动压力产生位移或变形﹐嵌件应牢固固
7 y. _! u# c3 T3 m6 L( c 定在模具内。
& |& p+ ?+ P/ C+ x 3-4.嵌件设计应尽量用不通孔或不通螺孔。* _9 p- I6 z% E
3-5.为了避免鼓胀﹐套筒嵌件不应设置在塑件的表面或边缘附近。
4 v+ l' U0 y$ ] 3-6.为了提高嵌件装在模具里的稳定性﹐在条件许可时﹐嵌件上应有9 \! M0 ?% K6 j
凸缘﹐并便其凹入或凸起1.5~2mm。4 ~$ X. w* ]* B
3-7.当嵌件自由伸出长度超过嵌件支承的直径2倍时﹐垂直于压塑方
6 o3 `! d& H. W9 f; F 向的嵌件应有支承柱。; t% @8 T+ W2 n- Z" u4 I# v- x6 F
3-8.当嵌件为螺杆时﹐光杆部分与模具的配合部分应具有IT9级精度0 a/ W1 X4 Y- m( \6 r9 N3 {' U
的间隙配合。
" `7 x) Z7 z, G) I 3-9.为了使嵌件与塑件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嵌件的表面应具有止动的
4 U( l' J3 H/ g 部分﹐以防嵌件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