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26 21: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各位的参与,特别感谢“Lfjliu008”读完后发给我的意见,现贴在这里,也期待更多人参与技术讨论:
' B H. ?8 V5 h, c3 C! N# Y! ^4 g0 s; f0 P8 l3 D* N! O+ G) x) g" u
下面是“Lfjliu008”提出的几点意见:
) q* \7 o& |/ u7 E) Y" T6 Q9 E( }6 m, _2 i& K6 W; y$ v- Q" W
一 、通篇读下来, 此文主要是讲锻造模具的模具失效, 文章题目是否有点大, 个人建议改为《锻造模具失效分析综述》更妥些.
5 }; ?' S: |2 z' Y
. l' V8 f: A4 x1 w1 n T二、第1.3.1 第4) 高温性能(热硬性 红硬性) “当模具的工作较高进…….”
# d: B0 K1 r) P+ @; ]3 @; { “进”疑为“时”?
) ?; n2 g0 t+ {
7 x+ O4 e2 a( J1 n; a; ^三、第1.3.1 第5) 耐热疲劳性 “…….帮这类模具应具有较高的耐冷热疲劳性”
' \& Z9 z" n2 T “帮”疑为“一般”?% M K0 t! v4 i% x
9 i( p& b; W& H/ I. X四、第1.3.2 第5) 氧化、脱碳敏感性 “高温加热时抗氧化怀能好…….”. F6 Z2 p- t, p0 j0 K+ u8 l
“怀”疑为“性”?
m5 T7 k4 e) L m+ J' O0 S; d# h& R7 Y6 _& k. K; r) q5 z
五、第3.1 分清现场工况(吨位、温度、机床情况、保存样本、拍照), 现场工况个人建议增加模具使用状况(含新模、已大修模等)、锻制件材料、是否按工艺规范操作等, 这些素模具失效分析应考虑的因素。7 O$ _7 X( m4 [& x7 p; z: E
6 q3 p5 b& h2 d! @
六、第2章“锻造模具常见的失效形式”,与第4章“提高模具寿命的方法”,个人感觉有点不呼应, 针对失效原因一一对应予以呼应,便是提高模具寿命的方法了。9 Z2 I& B1 R% }! }6 F, k" ~
: L( y9 R' X, D- S6 }我的答复:0 N4 Q6 C# I- o Z. O# y; o( y5 [
/ h9 b" t% _ ]; ~1)第一条,题目改成“锻造模具”比较合适(刚刚试了一下,帖子我已经编辑不了了,呵呵,旗子扯大点儿就大点儿吧,大家下载后自己改吧);第二~四条,那三处的确是错漏,请各位自行修改,不再上传了;
5 U5 m" W* E, B& E. W$ a: w' N5 C' r4 W8 C4 J+ q+ U3 t
2)第五条,增加的内容很合适,也请各位自行增加,不再重新上传了;另,我这里的模具一般没有大修的价值,都是小模具,精密锻造,热、温锻模具只有小修,冷锻模具不修;
# O! F% g6 U/ v6 G" |6 L4 J: \! n
3)第4章与第2章的确没有完全呼应,有如下几个原因::P
" j) j2 ]- T( c% G! Q; M
, ]! S- ~5 \: v. ^a)当时整理时就已经打算将第4章重点写“模具开裂的统一力学模型建立”,个人觉得这是此篇文章的精华之一,写多了就没有重点了;
B( D# b4 U5 r7 u$ ^# G4 Z; e) O9 F" h% i4 j1 `
b)第2章主要罗列了锻造模具的失效形式,其中一部分已在第2章进行了分析,所以不用重复;
8 F" D) r2 m/ x* K( I6 k
! B/ y5 _* _ [6 I) w; ^c)知识的不足,其实很多分析都是基于个人理解,而且失效形式众多,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解决第2章提出的很多失效问题,所以写出来也是请大家共同探讨;2 m- M2 E7 O' `* j+ }
9 X* B" F# [3 n! b/ i/ wd)进一步讨论:现在模具提高寿命的重点一般放在新材料的应用上,对于常用材料如何通过改进工艺(包括热处理、表面处理)发挥其潜能却习惯性忽略,而这样的改进往往简单有效;更不要提从模具结构设计(力学分析)着手来改善模具受力情况,所以作为重点写了,在工厂看到此类失效一再发生,实在是太刺激人的神经了,呵呵。7 m" Y2 }; a7 b9 h) M
& T/ W: R& o1 U/ K, A
请大家参与技术讨论,多提意见,谢谢。:P
, {9 f! ]& k" b6 C" D- j7 z# ] a$ h# M& @9 b: K R
[ 本帖最后由 poxiangzi 于 2009-11-26 21:39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