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03075
UID4
主题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06-1-24
|
楼主 |
发表于 2006-7-6 17: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3卷)(钢铁材料工程)(下) ¥210.00元
g! m- a s Z2 Q3 q( V7 d8 Y4 d9 f& a, M# r' Z5 t s( D- m( i
出版/发行时间: 2006-01-01
" Z: R5 o- ]( x0 `7 w& n- C' Y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B/ ?( h/ o6 v2 R' y' Q丛书名: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
8 [9 A1 i" p1 o3 D6 ^+ n2 L作者: 干勇 田志凌 董瀚 冯涤 王新林
- K1 X6 z5 r9 L- J+ T! H8 g# JISBM: 7-5025-7305-4
" F/ U2 z- Q$ [; \9 f; v版次: 1
. `8 ^8 \. C1 Z7 J( P开本: A4
0 }4 p& @- S" }0 z) b7 Z, ^' J% V% n1 A/ m
《钢铁材料工程》是《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的卷目之一。 1 U& a, j% v4 B
钢铁材料既是传统材料,又是先进材料。以超细组织、高洁净度、高均匀性为特征的新一代钢铁材料,大幅度地提高了钢铁材料的质量和性能。钢铁结构材料的功能化,均质材料的复合化,与环境的协调化,已成为钢铁材料的发展方向。 % B) M+ Y! T: j5 f) x- H
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钢铁材料的品种、质量和数量均提出了很高的需求。2004年我国的钢产量达2亿7千万吨,约相当于日、美、俄三个产钢大国产量总和,已多年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在相当长期间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的发展,对钢铁材料的需求量仍将保持在高位,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钢铁产量的大量增加已给资源、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钢铁材料的研究、生产和使用部门的共同任务是:提高钢铁材料的质量和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正确选材,合理用材,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已成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中急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e) [ G: u4 n8 U7 |0 p
编写本卷的目的在于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对正确选材,合理用材,以及先进的钢铁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成形的技术参数、图表及科研成果、实践经验提供技术依据。 Q5 P+ c$ K& D3 e; Z( [
3 X" ^4 ? [, v! n
本卷分上、下册,共约500万字。参加编写的主要单位有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沈阳铸造研究所、首钢冶金研究院、北京钢丝厂等。干勇、田志凌、董翰、冯涤、王新林任本卷主编。参加各篇编写的人员都是该领域的专家教授,并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5 I7 L) H3 J$ O" b8 o4 [
全书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钢铁材料的研究开发现状,特别是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许多首次公布的技术参数。使其成为一部集实用性与先进性于一体的钢铁材料工程工具书。主要供制造业、钢铁材料工程的科技人员使用,也供材料科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的师生查阅。
1 l6 ^7 ^0 ?- q" k% J! q0 `8 t
. |) K8 T1 F" @" S( G( J7 Q0 ^$ g' t2 A( |& s! k7 c) A
目录: 第1篇 概论 (主编:干 勇) 1.钢铁材料的地位和作用 2.钢铁材料和冶金工艺的进展 3. 21世纪钢铁材料的发展展望 4.钢铁材料的分类5.合金元素在钢铁材料中的作用
5 a7 Y% ?8 c- L6.钢的固态相变与微观组织 7.钢的基础热处理 8.钢铁材料的主要性能
* w# b# j, M& r3 \( H' P. \. y+ Y第2篇 钢铁牌号表示方法 (主编:林慧国) 1.我国钢铁产品牌号的表示方法 2.我国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的表示方法 3. 我国钢材规格的标记方法与钢材理论重量计算
- ]% k! i O: F第3篇 铁 (主编:祖荣祥) 1.概述 2.纯铁 3.生铁 " A$ \$ D0 D8 M" y$ O3 l" }9 o4 C
第4篇 铸铁与铸钢 (主编:陈 琦 彭兆弟) 1.铸铁 2.铸钢
( J! O* [ S8 u3 b; Q1 C: D5 L第5篇 非合金钢 (主编:杨忠民) 1.概述 2.普通质量非合金结构钢 3.优质非合金结构钢 4.碳素工具钢 5.焊接用非合金钢 6.专业用非合金钢
: [/ a) e/ [3 c! |/ t第6篇 低合金钢 (主编:董 瀚 雍歧龙 刘清友 杨才福) 1.概述 2.焊接高强度钢 3.低合金冲压钢4.耐候钢 5.低合金耐磨钢 6.低合金钢筋 7.低合金钢轨钢 8.微合金钢 ) s0 e7 V _. [# |& U* M
第7篇 超细晶钢 (主编:刘正才) 1.概述 2.铁素体/珠光体钢 3.超细组织低(超低)碳贝氏体钢4.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 , r4 m; X; E6 k2 J _. s/ n
第8篇 镍基和铁镍基耐蚀合金 (主编:康喜范) 1.概述 2.纯镍 3.杜拉镍 4.镍铜耐蚀合金 5.镍铬耐蚀合金 6.镍钼耐蚀合金 7.镍铬钼耐蚀合金 8.镍铬钼铜耐蚀合金 9.铁镍基耐蚀合金 ' c ?8 L, E8 y9 ^7 K: s
第9篇 电热合金 (主编:唐昌世) 1.概述 2.镍基电热合金 3.镍基电热合金的成形与加工 4.Fe-Cr-Al铁基电热合金 5.Fe-Cr-Al电热合金成形与加工 6.电热合金常用牌号化学成分、性能及选用 6 n, n8 q) Z/ L/ h
第10篇 高温合金 (主编:冯 涤) 1.概述 2.变形高温合金 3.铸造高温合金 4.粉末高温合金和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高温合金 5.金属间化合物高温结构材料 6.发散冷却高温结构材料 " A+ W2 O S0 s" ~
第11篇 金属功能材料 (主编:王新林 陈国钧) 1.概述 2.软磁合金 3.电工钢 4.金属永磁材料 5.弹性合金 6.膨胀合金7.热双金属 8.电性合金 9.形状记忆合金 10.非晶态合金 11.纳米晶合金 12.减振合金 13.储氢合金 3 S% z3 c6 z. \8 g; X: u
第12篇 钢铁焊接材料 (主编:田志凌) 1.概述 2.焊条 3.焊丝和焊带 4.焊剂 5.钎料 6.钎剂
" `" m' D- T8 l( V; e第13篇 合金钢 (主编:董 瀚) 1.概述 2.合金结构钢 3.合金弹簧钢 4.滚动轴承钢 5.合金工具钢 6.高速工具钢 7.不锈钢 8.耐热钢 9.耐磨钢 10.易切削钢 11.超高强度钢 12.高强度不锈钢 13.低温钢 14.无磁钢
1 S5 v2 J) M* l3 i7 ~9 r$ d$ [+ B( X6 {2 I+ |0 \. {
& B# `# h' l# G8 K; ~0 U* a2 O$ c' p2 M: ?; \
. }" `; m4 w; @! s6 d* L5 ^第4、5卷 有色金属材料工程
: R; M( i/ l9 ~3 x) E6 X
9 y& U) H9 L2 E! N) L+ O如何正确选材,合理用材,尽可能挖掘材料使用性能的潜力,提高材料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以节约材料、节约能源,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广大科技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编写《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有色金属材料工程》卷的目的。 在元素周期表中,除铁、铬、锰以外的金属元素统称为有色金属,国际统称非铁金属。各种有色金属元素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能。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材料提出了千差万别的各种特殊性能的要求,很大部分都是依靠发展有色金属材料来得到满足的。因此,有色金属材料的发展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到2004年我国常用有色金属产量约1500多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今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有色金属材料的需求,在产量、品质、品种等方面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有色金属工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根据大典编委会提出的大纲要求,经过有关专家多次讨论修改后,确定本卷共分14篇,约470万字,分上、下两册出版。为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有色金属材料的现状与发展,邀请了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宁夏905厂、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的68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编写和审稿。全书由黄伯云、李成功、石力开、邱冠周、左铁镛任主编,历时4年完稿。本书是目前有关有色金属材料方面最全面、最系统的工具书。具有数据详细、齐全、新颖以及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等特点。可供制造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师生查阅。$ E) [2 v! @5 j& c, f8 a
6 o* {* e+ D' l
主编:黄伯云院士、李成功教授、石力开教授、左铁镛院士、邱冠周教授$ d# L2 C) y# G" I; h$ w; _2 s$ P
O* D/ P4 \- U3 O( r6 h
第1篇 概论(主编:黄伯云院士、邱冠周教授)( ?9 B; L* \8 C) Q5 ~6 a
+ W4 m7 c5 G5 i/ p7 n! |5 i
第2篇 铝及铝合金材料(主编:田荣璋教授)
" c0 Z$ Y/ o$ S j6 {0 k- Y6 s% V# F# i1 B0 Z+ i
第3篇 镁及镁合金材料(主编:黎文献教授、余琨教授、 马正青教授)+ j# c3 e& `6 k6 F8 E& H( f3 [
0 g) S! M6 r w E: F第4篇 铜及铜合金材料(主编:汪明朴教授、尹志民教授)
- V6 d( X' _6 N! g/ w# C2 \
2 ^ @% p! U( p. ^第5篇 镍、钴及其合金材料(主编:唐仁政教授)
; b. `! W) _( s+ i- ^# u! B: E: B* p" E+ W
第6篇 锌、铅、锡及其合金材料(主编:田荣璋教授)
4 B, Y$ G1 ~7 Y" p1 N3 G% O
& w) O+ D( C. T' B& \# V第7篇 钛及钛合金材料(主编:李成功教授、马济民教授、邓 炬教授)
% H) @4 Y! N; E( f4 X& C3 y# L' F
) L2 |" Z' d$ l) r3 Z: ~第8篇 钨、钼及其合金材料(主编:潘叶金教授、王德志教授)/ N& `! S' Q/ p& x
. P: d8 I1 g' Q
第9篇 硬质合金材料(主编:吴恩熙教授)
! }1 G. Q. E" M& M0 f7 v) w
' {, y5 n7 v4 K, I# P) }- X第10篇 钽、铌及其合金材料(主编:何季麟院士)
) e) |6 V( J" m, J, M: t1 u- Y$ L5 q; `4 A5 z
第11篇 铍、铪、锆及其合金材料(主编:刘建章教授、聂大钧教授)
3 I* ~# J% r4 a* `8 M- H, s3 g+ }0 G3 ^$ _8 B( }2 i0 V
第12篇 贵金属及其合金材料(主编:孙加林教授、张康侯教授、宁远涛教授、张永俐教授)
* x N( y- X) ^. P( W5 x- k
$ ^5 P+ Z9 k; W1 I, g第13篇 有色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主编:张新民教授、谢建新教授)+ Y5 o5 v& e" Q1 g0 P
& V, K& |4 @+ s
第14篇 有色金属新材料(主编:左铁镛院士、石力开教授) |
|